提到兰山,商贸繁荣、物流发达是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工业“短腿”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工业各项指标在全市都位居前列,但相较于房地产业等其他产业,工业的税收贡献却十分有限。2013年,我区财政收入突破50亿大关,实现税收48.7亿元,圆满完成“三年倍增计划”,但工业税收占比却没有达到30%,工业并没有在全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实实在在地成了兰山经济的“短腿”。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形成了食品、木业、医药、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但由于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少、管理水平低、核心竞争力差等原因,造成我区几大主导产业大而不大、大而不强,亟待转型升级。
如今,“商贸物流城”决心补上“短腿”。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工业提升发展年”和“工业提升深化年”活动,强力推进“10+6”现代产业和骨干企业培植,又实施了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发展工业的决心前所未有,转型升级的力度前所未有,推进工作的措施前所未有。
为此,我区强化规划引导,描绘兰山“工业脸谱”。精心培育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为平台,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健全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培育中小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产业,加快节能环保、医药健康、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赶超步伐,培植新的增长点。1-7月份,食品、板材、有色金属、机械、医药五大产业分别完成规模产值252.3亿元、289.4亿元、71.5亿元、66.8亿元和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2%、11.9%、4.13%、11%和18.9%。
强化梯次培育,以骨干企业培植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我区认真落实市政府“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实施区政府“863”骨干企业梯次培植计划,一对一服务,帮助引导企业研究制定三年规划,做强主业,增强综合实力和产业带动引领能力,实现“323”发展目标。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骨干企业开展配套合作业务,通过梯次培育,着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经济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牵住转调创“牛鼻子”不放松。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对上争取力度,上报省技术创新项目17个,提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申报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2个,项目研发经费5770万元。新增4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级“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1-7月份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77个,累计完成投资41.4亿元,同比增长32%。
同时,强化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引导企业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多种发展方式,助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涌现出华源锅炉、金象铝业、新华包装等多个转型升级优秀典型。全力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分阶段开展工业产能排查归类行动,摸清全区工业产能结构现状,目前,规模企业信息采集表已收集完成,已进入区直各相关部门初审阶段,为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型升级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役,我区在工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经过不断地培育培植、提升发展、转型升级,兰山工业“短腿”这顶帽子一定能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