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面塑迎中秋,传承非遗庆丰收——方城镇举办“新农村新生活”培训 | ||||||||||||||||||||||||
2021-09-15 点击数: | ||||||||||||||||||||||||
|
||||||||||||||||||||||||
|
||||||||||||||||||||||||
“你这个兔子的眼睛有点大”“我这个月饼有点薄,和我孙女吃的饼干差不多”“婶子,你那个胡萝卜是刚拔出来的吗,还带着泥儿”……看着桌面上自己捏出来的面塑作品,妇女们兴奋地互相欣赏着,这是9月14日上午,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在郭兴庄村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七彩面塑迎中秋,传承非遗庆丰收”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 活动中,临沂市琅琊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海老师首先为大家解读面塑的悠久历史。王老师介绍到,面塑,俗称“捏面人”,源于我国山东、山西、北京的民间,早在汉代就有捏面人的文字记载,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传承和经营,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后,王老师向大家分发白、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面团,亲自演示捏、搓、揉、压等步骤,指导村民完成中秋月饼、玉兔、胡萝卜的制作。虽然工序看起来简单,但村民们由于第一次尝试做面塑,还是碰到不少小难题。 “老师这个小兔子的身体我怎么做不好呀”“老师我的小兔子耳朵有点小哎”,王老师一一耐心指导,村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自己的作品,村民周阿姨高兴地说:“我60多岁了,第一次体会面塑,没想到这么好玩,下次再有活动一定通知我,我还要参加。” 整个活动现场热闹温馨,妇女们一起共享了难忘的面塑时光,不仅掌握了简单的面塑技能,收获了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玉兔等面塑,还感受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更营造了喜迎中秋欢庆丰收的节日氛围。 |
||||||||||||||||||||||||
【关闭窗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