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山区人民政府
简体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公共数据开放 智能问答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2020年行动的实施方案
2019-04-10    点击数:  
 索引号  lanshanqulsqfpb/2019-0000082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兰山区扶贫办  发布日期  2019-04-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2020年行动的实施方案
索引号: lanshanqulsqfpb/2019-0000082
发布机构: 兰山区扶贫办
公开目录: 扶贫政策及规划
发布日期: 2019-04-10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临发〔2018〕43号)要求,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推进措施落地、完善制度机制,推动2019-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如期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按照“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工作布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巩固强化贫困家庭学生入园、上学、升学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教育人才支撑和教育信息化扶贫提升计划,健全完善精准识别、精准衔接、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能力显著增强,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为全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举措

(一)巩固强化贫困家庭学生入园、上学、升学3个保障体系。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兜住义务教育底线,拓宽成长发展渠道,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利,提升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水平。

1.保障贫困家庭孩子能入园。一是实施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按照“大村(社区)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将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中确需建设的幼儿园,全部纳入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予以优先保障。2020年全面完成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幼儿园建设任务,实现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二是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计划。对通过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贫困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类别、办园条件、保教质量等,通过生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三是推进学前教育扶贫协作。开展对口结对帮扶,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提升贫困地区幼儿园保教质量。(责任科室:学前办、规划财务科)

2.保障贫困家庭孩子能上学。一是完成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面改薄”规划任务。确保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二是扎实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认真开展适龄儿童入学摸底排查、失学辍学儿童数据信息比对,做好失学辍学书面报告、联控联保和劝返复学工作。分类制定控辍保学措施,对残疾儿童,实行“零拒绝”“全覆盖”,实行“一人一案”进行康复教育,对重度残疾孩子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确保不因病因残失学;做好学习困难或厌学学生的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引导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前接受职业教育,防止学生因厌失学;合理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严格学校撤并,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上学远和上学难失学。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种子教师,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履行监护责任,推进家校共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巩固农村留守儿童专项保护行动成果,防止出现新的辍学、未入学适龄农村留守儿童。2020年,实现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的目标。(责任科室:督导室、基教科)

3.保障贫困家庭孩子能升学。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聚焦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精准招生。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对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脱贫需要,遴选技术技能性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实施定向招生、订单培养,努力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18年,全市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90%以上,2019年、2020年继续巩固提高。(责任科室:职成科)

(二)深入实施教育人才支撑和教育信息化扶贫2个提升计划。着力优化教育系统人才科技资源配置,用人才、信息化手段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

1.提升教育人才支撑水平。一是组织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二是优化贫困地区教师资源配置。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落实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每年遴选乡村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奖励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引领专业成长。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每年组织1000余名市内外高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支教,并按照每人每月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2020年,完成全部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小学(教学点)校长、教师轮训。三是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实施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原则上设立1个特级教师岗位,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补贴待遇并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快推进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保障乡村教师生活、住宿条件。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四是强化实用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预留编制和岗位,持续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全科教师。将乡村幼儿园教师列入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责任科室:人事科)

2.提升教育信息化扶贫实效。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确保各项设施完全覆盖所有农村小学,确保优质资源精准输送到所有班级。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出口宽带达到100Mbps以上,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质增效。利用空间应用不定期开展多轮次的深入培训,开展网络教研培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针对贫困村薄弱学科,学区集团学校统筹编排课程表,结对学校同步授课,实现城乡同步互动课堂常态化,共享名师资源,确保让贫困农村学生直接受益。(责任科室:电教仪器站)

(三)健全完善精准识别、精准衔接、精准资助3个工作机制。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落到实处。

1.精准识别重点群体。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工作协调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每年春季、秋季学期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精准定位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精准实施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投放教育扶贫资金提供依据。(责任科室:资助中心)

2.精准衔接完成学业。一是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建立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与扶贫、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系统比对核查机制,及时掌握未入学适龄儿童和辍学学生信息,摸清原因、分类登记,实时监测、动态调整。在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标注登记,重点关注、全程跟踪,精准衔接、严防辍学。建立控辍保学评价反馈机制。将初中巩固率作为申报“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的重要指标。二是深化就学就业精准帮扶。扶贫与扶志结合,对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全程跟踪、全程指导、全方位帮扶,培养实行“一人一策”指导,关爱实行“一对一”帮助,优先满足转专业需求,优先安排勤工俭学岗位,优先推介优质就业岗位。(责任科室:基教科、职成科、督导室、资助中心)

3.精准资助全面覆盖。一是加强建档立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保障力度。免收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在我省高校就读的临沂籍学生,按照所修读专业学费标准及学制,对其学费予以据实免除;在部属、外省高校就读的学生,按实际缴纳学费标准,领取免学费补助资金;对在民办高校等具有自主定价资格高校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8000元;就读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等高收费专业的学生,不免除学费;因重修和补考形成的学费不免。对中等以下教育残疾学生实施“三免一补”(免杂费、住宿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交通费等补助政策,落实补助经费。二是建设学生资助标准化管理体系。依照学籍部门认定结果,精准确定资助对象,精准发放资助资金。(责任科室:资助中心、规划财务科)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科室要进一步落实教育精准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工作举措、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帮扶措施落实到具体学生、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时间。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月调度、季汇总、半年通报”,掌握工作情况,推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保障力度。坚持把教育扶贫摆在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优先地位,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教育经费统筹。

(三)加强监督问责。深入开展教育扶贫领域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和作风保障。以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状况、资助状况和就业状况为重点,对各学校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监测。

(四)强化舆论宣传。加大教育脱贫攻坚宣传力度,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教育扶贫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宣传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多种形式关心支持教育扶贫工作。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