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十中学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 ||||||||||||||||||||||||||||||||||||||||||||||||||||||||||||||||||||||||||||||||||||||||||||||||||||||||||||||
2019-10-17 点击数: | ||||||||||||||||||||||||||||||||||||||||||||||||||||||||||||||||||||||||||||||||||||||||||||||||||||||||||||||
|
||||||||||||||||||||||||||||||||||||||||||||||||||||||||||||||||||||||||||||||||||||||||||||||||||||||||||||||
|
||||||||||||||||||||||||||||||||||||||||||||||||||||||||||||||||||||||||||||||||||||||||||||||||||||||||||||||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临沂十中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三个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三个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五、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六、社团活动 开设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七、社团活动的开设步骤 (一)教师自主申报社团活动。 (二)申报教师撰写社团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阐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指导思想:恰当、清晰的阐述社团活动达到的预期目标。 2、活动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活动地点等。 3、活动评价:设计评定方式,评价实施过程方案等。 (三)课时安排:学校依据本学期教学及课程安排批准可行社团,选择恰当的年级,社团活动每周1课时。 (四)教务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指导、调控校社团活动开展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八、组织实施 社团名称及指导老师 书法社团:孔令国 信息技术社团:庄乾海 音乐社团:李秀梅 美术社团:张永霞 九、社团活动的评价 1、指导教师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 主要是四看: 一看活动资料,二看活动课程开展情况,三看活动成果,四看学生问卷。 2、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 一看学生考勤记录 二看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三看学生活动的成果,学生的成果可通过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计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十、社团活动的管理 1、指导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活动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指导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活动方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指导教师应按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按规定的课时开展活动。 4、每学期召开一次社团探讨会,展示优秀指导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社团活动的实施情况。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务处、各年级、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指导教师制定好实施方案,负责协调安排,确保按计划开展活动。 2、社团活动课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3、小结。 |
||||||||||||||||||||||||||||||||||||||||||||||||||||||||||||||||||||||||||||||||||||||||||||||||||||||||||||||
【关闭窗口】 |